灵兽按
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超过2700亿元,继续保持三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952篇原创文章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说:“贫困是一种人们没有足够收入的状况”。
过去多年间,贫困在我国是一种现象级存在。以贫困人口及贫困家庭问题一度成为社会问题,成为困扰、制约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因素。
如今,历经8年的持续努力奋斗,2020年终于迎来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行动,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1981人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对象(含追授61人),1501个集体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对象。
其中,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作为互联网企业的代表,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而拼多多不仅是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也是受到表彰的两家民营电商企业之一,相较于阿里巴巴,拼多多的成立时间只有5年。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及CEO陈磊均多次对外表示,未来要继续在农业领域做大投入和深度创新,持续加大对农业价值链投资。可见,拼多多正在尝试用电商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而这或许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全面脱贫致富的重要实践。
1
拼多多的农业基因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行业生产端整合难度较大,再加消费者的多元化,导致供需两侧都呈现出极度分散化的特征,造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匹配成本高、产业效率低,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冗长,难以管理。
农产品行业本就存在诸多痛点,生鲜更是如一根倒刺扎在大量贫困区农民的身上。
由于生鲜流通环节众多,层层加价且流转时间长。同时,生鲜产品极易腐损,我国冷链运输发展尚不完善,所以损耗率高。生鲜产品大多为农产品,缺乏品牌,同质化严重。三因素相叠加,使得生鲜零售端毛利率较低。
另一方面也导致生鲜产品价格长期波动,让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品)成为一门难做的生意。
因此,农人的价值感不强,贫困区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这反而增加了农村脱贫的难度。
当务之急是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升级转型,不仅成为了农村脱贫攻坚的关键,也可以说是未来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敲门砖。
实际上,探讨几十年的“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大国小农——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种植分散,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环节,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占农产品很大比重的生鲜产品,更是很难销往外地。
而农产品作为拼多多的基本盘,拼多多自创立以来一路摸索,围绕农产品上行以及扶贫助农、脱贫攻坚的新消费模式,在产品和技术领域全面创新。
拿“拼购”业务模式举例,最早就是为了农产品上行创造的。通过创新的“拼”模式,拼多多将时间、空间上极度分散的农产品交易,变革、汇聚成为短期内的同质化需求,从而突破农产品成熟周期短暂的时间限制和地理销售半径有限的空间限制,让互联网的信息流通和规模优势。
在某个时间段,拼多多上可能有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在同时拼单某个农产区刚好到最佳食用期的农产品,这种海量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化掉产区的应季产能,从而为农户创造稳定的订单,为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创造了先决条件。
据悉,2018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以“多多果园”为代表的扶贫产品,将平台近7亿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与扶贫助农工作结合。平台用户在拼多多客户端的虚拟果园中种下树苗,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培育果树,果实成熟后可以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
截至2019年年底,“多多果园”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人,每天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超过200万斤,其中绝大多数采购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用平台包销的方式保障贫困户的收益。
可以说拼多多的互联网基因中,农产品是最核心的部分。脱贫和农业是拼多多的主旋律,这事实上与中国互联网在脱贫战役上的节奏是吻合的。
2
农产品上行策略
成立5年的拼多多,一直以“高速”成长。借助下沉市场累计的影响力和用户基础,通过社交拼购的模式改变传统电商逻辑和传统农产品消费的采购链条,让小农经济得以升级。
根据拼多多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拼多多平台年成交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其中农(副)产品成交额达1364亿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超过2700亿元,继续保持三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
这一切的成绩,源于拼多多对于农业的电商化改造,重点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
具体来说便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将分散的农业产能汇聚整合形成“云端大农场”,另一方面将分散的农产品用户需求通过拼购、直播等传播方式聚集在“云端”,从而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
“农地云拼”带动的农货上行模式,直达供应链上游,加速了商品流通效率,相对于传统的C2C、B2B电商模式,这种“需求整合供应链”的模式,帮助农产品稳定了需求量,从而稳定供给,并帮助农户降低了专业性营销技能要求,强化了区域性、特色优质、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农地云拼”的体系,拼多多平台中单品订单量10万+的爆款农产品便超过了1500个,包括云南雪莲果、广西百香果、新疆小红杏、大凉山软籽石榴等在内的网红水果,其中不少爆款单品都产自于边远贫困区,通过农产品销售帮助当地实现脱贫脱困。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农地云拼”等技术是将传统意义上的“产销对接”升级成为“产消对接”,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传统的流通模式限制,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到全国市场,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村脱贫的内生动力。
拼多多依靠农村市场,不但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公益成就,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用户规模和GMV的高速成长。
据悉,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一直得以保持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最近的2020年Q3财报显示,拼多多用户增长了4810万,用户规模的增速是6.58%,又是远超同行。
同时,其Q3市场费用是100.7亿元人民币,较收入的比例降至71%,已经达到上市以来最低点。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7.313亿,与阿里的7.57亿仅有一步之遥。
3
拼多多的新农商计划
作为以农产品起家,与中国农产区、产业带融合极为紧密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不仅构建了强大多元的农货上行通道,同时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效、持续创新。
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商家数量达36万家,较上年同比增长158%;年订单总额达372.6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0%。其中注册地址为“三区三州”地区的商家数量达157152家,较上年同比增长540%;年订单总额达47.9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13%,这成为拼多多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有利条件。
在“农地云拼”体系增量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扶贫助农也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拼多多的农产品上行体系的演化过程,除了依托产品和技术体系的创新,也扎根于乡村,希望从人才、产业利益上实现全面造血式助农。
截至2020年6月底,拼多多平台通过农产品上行的“模式创新+人才培育”两大核心体系,已经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
拼多多于2018年创立“多多大学”,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截至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重塑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有效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特别开拓了“三区三州”的农货上行通路。不仅让农户与市场得以低成本对接,享受新电商红利,还培养了一批懂电商、懂农业的“新农人”投身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
拼多多的新农人在很大程度上担当着各产区电商拓荒的角色,做了很多新基建的工作。一方面对农产区的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等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梳理整合,为区域农产品规模化上行打下地基,另一方面也作为地方致富带头人,吸引更多农民加入电商大军的行列。
如今,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正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开启之时,“三农”发展愈发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拼多多则尝试通过需求、流通、生产的一步步革新,重塑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中国新农业时代的到来。(灵兽传媒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