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新资讯 就在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 " 春季毕业季 "。
从去年底开始,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潮就开始暗潮涌动。最开始,人们关注点聚焦在了某些陷入资本和业务双重困境的 O2O 明星公司身上。一些互联网人暗自希望,这些裁员的新闻,要么是某些公司的特事特办,要么只是又一次年底前为了优化成本的例行裁员," 只是比往年稍微大一点 " 而已。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裁员 " 像是一个在斜坡停车,却没有拉上手刹的小轿车,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越来越多,被认为是竞争力最强的大厂加入到裁员风潮中。
阿里、腾讯、京东、美团、快手、爱奇艺、B 站、拼多多,甚至未上市的字节,裁员传闻几乎覆盖了所有头部的互联网公司。
不过,针对网上大型互联网裁员的问题,中国网信网近日发布的文章称,其对对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 12 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访谈,显示互联网企业近半年来用工人数保持平稳。
而如果仔细观察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裁员信息,其实各大公司裁员的 " 重灾区 ",其实都在市场普遍认知的核心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
· 阿里巴巴方面,裁员比例规模最大的是本地生活、社区电商业务 ;
· 腾讯方面,裁员传闻主要集中在 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和 CSIG(云与智慧产业);
· 京东方面,受影响最大的是京喜、拼拼等瞄准下沉消费者的新零售业务,其次是医药健康、以及被拆分的 V 事业部等;
· 美团方面,据近期多家媒体消息," 快买优 "(快驴、美团优选、美团买菜)是裁员重灾区,整体裁员幅度在 20% 左右;
· B 站方面,裁员中最惨的部门是电竞业务,裁员比例据传高达 90%;
此外,爱奇艺游戏、滴滴橙心优选等业务部门同样遭遇了几乎 " 整建制 " 式的裁员。
图源:某互联网公司堆积的离职员工吊牌 | 图源:证券时报
不过,与 " 非核心 " 业务大撤退相对应的,则是大厂们在核心业务上依然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人员流动。
以阿里巴巴为例,其表示核心业务大概新增员工在九千多人,电商、云等业务领域,未来依然会有持续的人员增长;而腾讯方面,虽然有多个事业部裁员,但是内部几个站在 " 鄙视链顶端 " 的王牌工作室,微信、光子、天美等,人员编制同样完好。
" 实习生都不会裁 "。
翻开财报,尽管越来越少互联网公司还在公布自己的员工数量,但从现有公开信息来看,至少头部公司规模依然保持在历史最高的水平——阿里超过 25 万,华为近 20 万、腾讯、字节超 11 万。而根据前述中国网信网消息,从去年 7 月到今年 3 月中旬,12 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中的 11 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员,合计净增用工人数 7.91 万人。
大厂依然是那个大厂,只是大厂人被分出了不同的林间小道。越是核心企业中的核心业务,饭碗就越稳,甚至还要持续招人;而越是边缘事业的边缘业务,可能动辄就会面临 " 团灭 " 的风险。
明明都拿着同样颜色的工牌、甚至同样的职级待遇,为什么仅仅因为业务线不同,在 HR 眼里便被归纳进了不同的鄙视链里?
泡沫?
一个似乎是反很多圈外人直觉的事实是:疫情时代的 2020-2021,其实是大厂人员快速扩张之年。
以腾讯为例,2019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员工总数还只有 6.29 万人;但到了 2021 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 11.28 万人,两年净增近 5 万人,增幅近 80%。
· 阿里巴巴,2018 财年(2019 年 3 月 1 日)员工总数 10.19 万人;到了 2020 财年(2021 年 3 月 1 日)员工总数 25.1 万人,两年净增 14.9 万人,其中 90% 增长自 2021 年,两年整体增幅高达 140%;
· 京东,2019 财年员工总数 22.7 万人,到了 2020 财年员工总数 31.49 万人,单年净增 8.6 万,增幅 37%(2021 年财报未披露);
· 美团,2019 财年员工 5.4 万人,到了 2020 年 6.9 万人,单年净增 1.5 万人,增幅 27%(2021 年财报未披露),曾一度有传闻称美团有计划在 2022 年员工总数突破 10 万人;
· 字节,2019 年员工总数约为 6 万人,2020 年这一数字突破了 10 万人,单年员工增速便接近翻倍。
· 小米,2019 年员工总数 1.8 万人,2021 年这一数字达到 3.1 万,两年净增员工 1.3 万,增幅超过 70%。
而即便是依然身处困境的华为,在剥离了包括荣耀终端、X86 服务器等多项业务后,2021 年的员工总数依然与 2019 年、2020 年基本持平,维持在 19.5 万人,研发人员数量甚至有所增加。
而另据荣耀 CEO 赵明 3 月的表态,荣耀目前的员工总数也已经达到了 1.1 万人。
如果再算上 " 蔚小理 " 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在过去几年的人才争夺。这或许是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头部玩家们一次 " 史无前例 " 的组织规模大跃进。
保守估计,在高峰时期,以上几家大厂实际净增员工应该在 45 万以上。
对于很多人来说,身边的大厂员工应该是越来越多了。而快速的人员扩张速度,也事实上抬高了部分互联网人的薪酬水平,尤其是一些岗位 " 通用适配能力强 " 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工资包 " 卷 " 出了天价倒挂的水平。
腾讯、拼多多等研发应届生工资包,在过去两年升到了最高近 60 万,一些岗位的待遇几乎翻倍,甚至倒挂了工龄三四年、职级更高的老员工。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直观的感受便是周围的 " 大厂人 " 越来越多了,身边一些地产、快消、咨询、投资、传媒等不同行业的人才也开始卷入到互联网大厂工作。
图源:图源:阿里校招宣传片《同学你好了不起》
如果将中美同类型的业务公司做一个对比,我们会发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人员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都已经不算是一个低的数字。
除了亚马逊在全球坐拥 160 万名员工外,FANNG 中其他的几家互联网公司的人员数量都相对稳定。Facebook 母公司 Meta,全球员工总数大约是 7 万名员工,增速 22%;而谷歌、苹果则各自拥有 15 万名员工,增速分别 15%、4.7%;奈飞最少,只有 1.1 万人,增速 20%。此外,微软在全球还拥有 18 万名员工,增速 11%。
相比之下,中国大厂疫情期间在人员扩编方面的渴求显然是更激进的。但人数的增加,并没有掩盖大厂们在业务和资本市场表现上的尴尬。如果翻看公司的财报数据,公司的人效不仅没有因为人员加大投入而增加,反而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人效增长拐点。
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在人员上涨的同时,人效都面临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这也是在过去几轮大厂增员行动中,比较少见的情况。
图源:品玩
图源:品玩
人效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公司主业增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增速相比于往年,确实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大量员工招聘其实都被投放到了大量 " 新业务 " 中,而后者由于在起步期,或者远离大厂原本的竞争优势,所以很容易拉低整个大厂的员工效率。
如果仔细梳理这些超级企业的业务线,会轻易地发现,在过去两年里,大厂在新赛道中的竞争投入不可谓不大,扎堆不可谓不密集。
例如,最受社会瞩目的自然是 " 社区团购 "。
参与的互联网巨头们括但不限于美团、阿里、京东、拼多多、滴滴以及腾讯资本在内的顶级玩家。" 社区团购 " 是一个本地属性非常强的生意,没有什么比这种业务更 " 费人 "" 费钱 " 了,每一个本地市场都要搭建对应的业务团队,各个玩家在买菜这个场景投入了上千亿的资本。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甚至因此催大针对大厂情报获取的 " 商业咨询 " 生意。
一些带有基础设施的业务,同样也是众人争抢。
以 " 云服务 " 为例,这块蛋糕最早是阿里云在国内启动,现在腾讯、华为、金山、百度、京东、字节、中移动、新浪都推出了相应的云服务业务。
在企业服务生态上,一个小小的企业 IM 服务,除了现在知名度比较高的钉钉、飞书、企业微信以外,华为、百度、移动、金山、京东等大厂其实也同样都有自己的企业 IM,并希望做成一个生态工具。
再往后,就是一些细碎的方向。
拼多多成功以后,所有的流量把持者都尝试去做一轮 " 拼购 "。电商公司拼,社交公司也拼;UGC 视频图文火了,所有的平台都在朝着 UGC 生态、视频生态的调调上走;直播电商火了,万物皆可直播。
功能叠加的背后,是大厂焦虑躁动的心,而后者客观上让大厂在生态上的投入越来越重。
购物软件会上一个复杂庞大的内容体系;社交软件鼓励用户上传视频;搜索软件争做 UGC 图文分发者。要么就是软件工厂,会锲而不舍地把所有的领域都 " 重新做一遍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大厂没有内容团队;几乎没有一个内容团队,没有直播团队;几乎没有一个直播负责人,不做博主运营。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大厂不断向前推进的业务线,以及背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的竞争态势,让大厂也需要更多的人员冗余。而大厂员工的储备,则像军备竞赛一样,层层累进。
而引用一位大厂员工的话来说,
" 当年招得有多狠,今年裁得就有多惨。"
" 倒春寒 "
" 如果战场上没人了,子弹还在扫射是没有意义的。"
一年前,很多人预见到了寒冬并不会马上结束。但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或许并没有想到一场 " 倒春寒 " 会如此料峭。
今年 3 月,腾讯主席马化腾在 2021 年财报会议上,对在场所有人提出了以上的 " 子弹过冬论 "。马化腾明确表示,现阶段的腾讯要降本增效、减肥增肌。
" 把子弹用在关键的战役上。"
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子弹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相比于手握 13 亿用户和 4800 亿人民币现金的腾讯,战场上的寒冷,对于更多的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滴滴率先逐步撤出了社区团购的战场,扔下了 200 亿学费。据多家媒体报道,包括拼多多、美团、阿里在内的多家巨头团购参与者,2021 年其实都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指标。
流媒体类业务持续整合,虾米退出市场,音乐进入腾讯与网易两大寡头时代;腾讯、阿里、爱奇艺,都在收缩对长视频的投入。而一些曾经火热的 O2O 战场,如打车、电影、外卖、酒旅、到店等,也同样进入到了战役的收尾。
相比之下,一些原本信誓旦旦的重点突破业务,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亏损。
京东的京喜拼拼等新业务,在去年亏损了 109 亿;美团的买菜、团购等 " 新业务 ",亏掉了 384 亿;阿里巴巴,数字媒体及娱乐部分商誉减值 251 亿、本地生活 3 个季度亏损 240 亿。
而相比于这些公司,在财务上承受的巨大成本,对于老牌大厂来说,更沉重的或许是机会成本的损失。
相比于 5 年、甚至 10 年前,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表了无数的决心,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逻辑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他们都没有摆脱,自己最想要摆脱的那些 " 宿命 "。
阿里依然是一家核心电商 + 云 + 支付的公司,京东依然一家围绕 " 京东 APP" 做生意的公司,腾讯可以大致归纳为 " 微信生态 "+ 游戏的公司,而字节 "APP 工厂 " 上一次在媒体出圈的产品,还是被给予厚望的 " 飞聊 "。
即便是一些在外界看来成功的多元化,放在投资者的维度而言,估值推动的能力也实在有限。
盒马是阿里新零售里,美誉度最高的业务,最近传出的估值在 100 亿美元。对于盒马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对于几千亿市值的阿里来说,利好有限。同样,腾讯在流媒体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果对标爱奇艺 30 亿美金的惨烈市值,类似的 " 成功 " 也难给投资人带来温暖。
相比于那些估值无法达到自己身价 " 零头 " 的创新业务,投资者们更关心的话题,似乎是阿里巴巴错过的那个拼多多,腾讯错过的那个米哈游……
而那些之所以成就大厂们的东西,让大厂们之所以成为大厂。
那些基石级的业务、拥有核心竞争力、消费者最信赖的好服务,才是一步步让大厂们从小厂走向千亿蓝海的钥匙。
消费者从来不相信生态,产业规律更不相信投机的热钱。新的业务,是否等同于好的创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们需要的是高效率、高性价比的电商服务,不需要过多打扰的社交工具,持续带来快乐的流媒体服务。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这些服务能够更持久一点。这才是互联网商业的常识。
如果低垂的桃子已经被摘干净了,正确的态度或许是找更多的桃树,或向更高的桃子迈进;在更小的盘子里,用更卷的方式竞争,绝不是互联网的最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