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茶酒不分家”,为何茶叶市场出不来一个“茅台”

2020-07-20 10:07:13第一财经 · 栾立

商业新资讯 就在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中国有句俗话叫“茶酒不分家”。

  在中国的文化中,茶叶和白酒都属于嗜好品,有着很多的共通性,按市场规模,中国白酒市场约有5000亿元,茶叶市场也有近3000亿元,但在A股市场里,两者的情况却是完全不同。今年以来,18家白酒股的行情可谓惊心动魄,而A股里却还没有一家茶叶上市公司。

  7月初,中茶股份和澜沧古茶两家茶企陆续公布了招股书,争夺A股茶叶第一股的身份,但从营收规模上看,有着茶叶国家队之称的中茶股份,2019年的营收不过16.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7亿元,尚不及一家中小型区域白酒企业的水平。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叶内销售量达到202.56万吨(不含进口茶叶),内销额达到 2739.5亿元,中茶股份的市场规模还不到行业总盘子的1%。

  实际上,中茶股份已经是国内茶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在港股上市的最大茶企天福(06868.HK)2019年的营收也不过18亿元人民币,而大多数国内大型茶企一年的营收也不过就是3亿~5亿元。

  另有一组数字或更直观地体现国内茶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有6万家,但总资产过亿元的企业不过87家,10亿元以上的只有6家。

  如此大的茶叶市场,为什么没有一家茅台、五粮液式的企业?

  一方面,相比于白酒产业,国内茶叶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虽然国内白酒在生产流程中还存有大量人工生产的环节,但产品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因此也具备了品牌化的基础。

  而反观国内茶叶产业,依然还停留在手工化、非标产品的农产品(8.310, 0.11, 1.34%)阶段。笔者曾走访福建安溪铁观音的核心产区,尽管当地已经开始使用机械设备辅助生产,但炒制等关键流程上,主要还靠人工经验判断。这种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限制了茶企的生产能力,也产生了大量的中小茶企,成为茶叶行业有品类而无品牌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知名茶企受益于地域性,也受困于此。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曾向笔者解释称,中国茶叶属于地域性很强的产品,一直存在专精和广博之间的矛盾。而且茶叶行业并不缺少资金,但资金在茶叶行业里的感觉就像“大枪扎棉花”——无处着力。

  中国茶叶种类众多,按照国家标准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但在其中各大类下,又按照产区、工艺和品种进一步细分,单单一个绿茶之中,就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众多区域名茶。

  这些区域名茶成就了一批当地的知名茶叶企业,但也给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一般而言,茶企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区域内的名优茶,但名优茶往往只在一个很小的地域范围内生产,产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投入资金也很难解决的问题,也就限制了当地茶企的发展规模。

  在上一轮茶企新三板上市潮中,除了个别茶叶流通企业,大部分的茶企如八马茶叶、七彩云南等大多聚焦于铁观音或普洱茶等一个细分品类,整体收入规模偏小,且上市之后业绩增长上也并不尽如人意。

  在此轮中茶股份公布的募资计划中,一半的募集资金准备投向云南普洱茶产能项目,一半则用于市场营销网络和品牌的建设。中茶股份之所以选择将募集资金用于普洱茶,固然有普洱茶市场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普洱茶已逐渐演变成省级概念的茶叶品类,资金才有用武之地。

  纵向发展空间有限,茶企的横向跨品类发展也是难度重重。

  在快消品行业中,在做好一个品类的基础上,横向跨品类发展也是迅速做大企业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茶叶行业中,这一模式的效果并不算好,现已经成名的茶企品牌,大多是自下而上、自然而然形成的,地域和品种标签清晰,这也成为茶企跨品类发展的一种桎梏,就好像做绿茶的去做红茶,往往会被市场认为不专业。

  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三万家中国茶厂打不过一家立顿》,实际由于中外饮茶习惯的不同,立顿的情况并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对比立顿茶工业化、标准化的产品背后,国内茶叶目前则是一种严重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状态,大多数消费者对如何选购茶叶知之甚少,这对于中国茶叶产业的长期发展并非好事。

  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者的迭代,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而中国茶叶行业也正在迎来新一轮品牌化发展的机遇,行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老茶叶品牌,如小罐茶、八马茶叶等,都在尝试改变国内茶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现状,也希望他们能给国内模式落后的茶叶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改变。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媒体哪敢吃人血馒头?

  • 中国零售业的2022:有希望,活下去

  • 人大代表王填:商业不动产应纳入公募REITs 区别于住宅类调控

  • 谁的潼关谁的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