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兽原创

2019生鲜“死亡”名单

2020-03-10 13:16:31本站原创 · admin
“这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算了!

妙生活CEO邹志俊在2019年12月关闭完位于上海的80家社区生鲜门店后如此慨叹。
妙生活——这家在上海深耕4年多,并率先开创“店仓一体”模式的社区生鲜店原本不必这么早离场,但奈何竞争太过激烈。
租金、人工等成本已占营收的30%-40%,加之众多入局玩家,采取“伤敌800,自损1000”的高额补贴策略去抢占市场。
也许这并不是一个竞争的常态,但每一位玩家都难独善其身,被裹挟前行。
上海——这个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聚集了包括盒马鲜生、永辉超市、钱大妈、谊品生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众多零售品牌,竞争已至白热化。
高额补贴背后,是资本的疯狂。
在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妙生活毅然离场,并采取了仁至义尽的方式:
在关闭门店前,邹志俊结清了包括供应商货款、门店租金和员工工资等在内的所有款项,一切显得“悄无声息”。
2019生鲜“死亡”名单
但整个生鲜赛道,在这一年却并不平静,还有更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关停”了门店。
食得鲜、鲜生友请、迷你生鲜、爱鲜蜂、我厨生鲜等都没有熬过2019年的冬天。
同样,还有很多生鲜企业在2019年选择了收缩。         
从2019年3月开始,顺丰优选大规模“关店”,其官方予以否认,并称是区域调整;小象生鲜和易果生鲜则进行了战略调整。
11月,呆萝卜被曝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大规模关仓;
12月,吉及鲜创始人台璐阳对内宣布融资遇阻,大规模裁员和关仓。

但好在并不顺遂的2019已经过去了。不过,不用担心,还有更冷的202。

即便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在“死亡边缘”的生鲜企业喘过了一口气,但仍难持久。

以下附2019年生鲜“关停”、“收缩”名单:
2019生鲜“死亡”名单
1
谁能解决“生鲜”的痛点,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并最可能成为“超级公司”。
这也是为什么“生鲜赛道”在近年备受资本青睐的主因,越来越多的资本入局“生鲜赛道”。
但随着生鲜企业的发展、迭代和进化,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资本对生鲜行业和生鲜企业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在2019年年中,大部分资本几乎都停止了对“生鲜赛道”的投资。
无论是生鲜电商还是实体生鲜店,几乎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盈利问题”。
有的是盈利模型没跑通,有的是配送成本过高,还有的则是持续烧钱补贴,融资跟不上等等,不一而足。
无论是已经“关停”的妙生活、鲜生友请,还是在收缩的呆萝卜和吉及鲜,虽然“关停”和“收缩”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无疑都与高成本及自身造血能力强相关。
妙生活CEO邹志俊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上海100多平方米的门店月租金平均在3.5万元左右,加上人工等各项费用,每月的成本在7-8万元。即便采用大量数据化措施降低成本,但数据化实现的溢价不足以去抵消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一方面,开新店扩张不赚钱;另一方面,公司现金流紧张。即便妙生活先后获得了两轮总计2.3亿元融资,但资金仍捉襟见肘。
尤其最近几年,资本大量涌入生鲜行业。仅2018年,国内22家生鲜企业融资金额就达120亿元。
邹志俊判断,资本狂热后,市场会变冷。从2019年8月开始,妙生活开始逐步关店,直至12月全部关闭完80家门店。
妙生活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对未来的预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妙生活在此前的融资中对于协议条款的把控。
“我们不签对赌,不承诺业绩,也不保证一定将门店开到多少家,但我们会尽全力的跑,我们有自己的开店计划,引入的资本必须成为我们的一致行动人。”邹志俊在2018年7月与《灵兽》交流时曾这样表示。
但并非所有的生鲜企业都能向妙生活一样全身而退。
“鲜生友请”管理层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于2019年7月被杭州警方拘留。
“鲜生友请”是杭州一家社区生鲜企业,2017年4月,开出第一家店,门店总数超过130家,面积从100至600平米不等。其通过各种促销宣传活动,吸引周边消费者充值办卡到店消费,门店同时开通线上下单、自提商品等服务。
鲜生友请通过“委托管理”、自营和联营模式发展门店。
“委托管理”即加盟后不参与经营管理,只享受收益,但原则上共担风险,为期五年。
自营模式下,鲜生友请提供店面,交由加盟商挑选,同时提供品牌使用、收银系统、门店装修设计方案、商品配送服务以及员工培训等。日常经营管理由加盟者负责,自负盈亏,合作时间为5年。而加盟者一方需缴纳20万的加盟费和10万的保证金,合同到期保证金则会如数退还。
联营模式下,公司同样提供店面让加盟商选择,公司投资51%、加盟商49%,公司负责全程经营管理,合同时间5年,每半年按比例分红一次。
正是这种“独特“的加盟发展形式,一度使其取得了“3天开店12家”的惊人“成绩”。同时,疯狂地“加盟”,也为其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鲜生友请创始人张知豪曾公开表示:“门店发展速度过快,预算控制严重失衡是主因,这使得原本就极度紧张的供应链更加危机重重。”
疯狂开店、卖卡,收保证金,却并不重视门店本身的造血能力,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暴露出更多问题。
张知豪也曾多次尝试转让门店,但最终都因企业问题太多而未能成行。
2
呆萝卜创始人兼CEO李阳在2019年11月公开回应“资金紧张”事件时曾表示,低估了生鲜的烧钱速度。
当然,这也与资本对“生鲜赛道”更谨慎的态度相关,因为对生鲜企业而言,融资越来越难了。
就在呆萝卜被曝资金链断裂后的一个月,生鲜电商企业吉及鲜创始人兼CEO台璐阳12月6日对内宣布公司融资失败,规模盈利不达预期,公司要大规模裁员、关仓。留下的员工工资减半,离开的员工工资发到12月20日。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实际的调整情况是,总部200人减成100人以下,仓内200人以下,高峰时期这家公司共1900人;40多个前置仓将保留三分之一。
台璐阳在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跑到整个公司规模化盈利,所以这一点让我们融资不是特别顺利,再加上呆萝卜的事情,资本市场基本不再看生鲜的投资了。这个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年底前基本所有投资机构停止了对生鲜的投资。”
同时,台璐阳对媒体表示,希望保证行业口碑,结清供应商货款和员工工资,做小范围的业务转型尝试。
据了解,吉及鲜曾是前置仓生鲜电商赛道单量规模第五,次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和呆萝卜。
无论是呆萝卜还是吉及鲜都是生鲜行业的创业明星。
呆萝卜采取的是“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的“到店自提”经营模式,这让其成为能够与以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前置仓为主的“到家”模式相“抗衡”的一极。
吉及鲜是以“前置仓+到家”模式为核心的生鲜电商,用户通过微信“吉及鲜”小程序下单,可以选择送货上门或自提。
如今两家企业也都因资本闸门的收紧而遭遇资金困境,并都采取了“收缩”的战略,试图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2019年12月8日,呆萝卜官方微信发文称,“呆萝卜将于12月9日同启百店,从发源地——合肥再度出发,期待以全新的姿态服务广大消费者。”
12月9日起,用户可通过呆萝卜APP正常下单;12月10日起,门店恢复取货服务。
在呆萝卜发文3天后的12月11日,吉及鲜公众号以“休年假”的名义宣布暂停营业至12月22日,为期10天。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并非所有生鲜企业都没有获得融资,只不过资金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12月26日,社区生鲜连锁品牌钱大妈宣布完成近10亿人民币D轮融资。
钱大妈是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旗下连锁品牌,创办于2012年,专营生鲜肉菜市场。截至2019年11月底,钱大妈的在营业门店数为1652家,2019年钱大妈全年营业额超70亿元。
同月,媒体报道朴朴超市宣布获得1亿美元B2轮融资。
此前的2019年3月,朴朴超市宣布完成5500万美元B1轮融资,由国内一线美元基金投资。朴朴超市成立于2016年6月,是一家30分钟即时配送的移动互联网购物平台。
目前,朴朴超市主要市场范围涵盖福建福州及厦门,2019年已全面启动深圳市场扩张,现有员工已达10000多人。
即便如此,也难掩盖生鲜行业进入凛冬的寒意。
当然,能获得融资毕竟是件好事,只不过在跨区域扩张时,仍要面对多重挑战,盈利仍是难题。
3
生鲜的痛点在于损耗高、毛利低、流通环节多、同质化严重等。
这就需要生鲜企业在降损增效的同时,严控或重塑供应链,并通过标准化拓展,去形成足够大的规模。
但要做到这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深耕商品和供应链。
生鲜企业能够盈利的前提,必须解决两个维度的难题:
一是,用户对时效、商品鲜度和质量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运营的效率问题,即流量成本和履约成本。
中国人的独特烹饪方式,决定了对于“新鲜”的要求趋于极致。
如果要保证新鲜,必须离消费者更近。
这也是为什么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等前置仓企业能受到资本青睐的主因,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其解决了消费者对生鲜商品时效和一部分新鲜的需求。
叮咚买菜可以做到29分钟送达。
但对前置仓企业而言,流量和“履约成本”仍是很重的负担。尤其是对前置仓周边用户精准流量的获取,成本非常高。
叮咚买菜长期通过骑手和地推来获取流量,每日优鲜则更多通过与腾讯等合作伙伴导流。
呆萝卜和吉及鲜遭遇“资金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低价补贴导流,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自提模式部分解决了履约成本的问题,前置仓模式的履约成本则居高不下。
前置仓企业的供应链一般是从产地到城市仓,再到前置仓,需要经过两道分拣,然后再通过骑手送到用户手中,履约成本很高。
呆萝卜和吉及鲜的共同问题则在于扩张太快,而没有注重点位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旦融资受阻,补贴跟不上,营收则大幅下滑,企业持续经营就会遭遇挑战。
一位生鲜企业的负责人对《灵兽》表示,“生鲜企业如果只解决了用户的需求(时效和新鲜),运营需求(流量和履约成本)搞不定,那就证明你这个生意亏钱,亏钱就不能长期持续。”
同样,如果只解决了运营需求,用户的需求搞不定,企业经营同样不能持续。“这四个需求可以用来分析和衡量所有的生鲜模式。”该负责人称。
在履约成本居高不下的时候,生鲜企业只能通过“供应链”要效益,弥补更高的成本,比如基地直采、标准化、自建物流等。
环节越多,产生损耗的几率就越高。生鲜商品从产地到加工环节,再到流入市场、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损耗。对实体零售门店而言,门店销售也会产生损耗。
生鲜传奇则通过推广物流折叠筐,进行加工前置,在基地就进行“标准化”操作,通过使用物流框降低损耗,并对供应链进行“再造”。
生鲜传奇已经建立了300余个基地,近半的商品已经实现基地包装和加工。
物流筐直发到基地采购,按标准装箱,回来后可以直接放到门店去销售,将大量减少上货人员,最少要节省三分之一的人工。同时,物流框可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包材等的损耗。
此外,生鲜传奇开发了大量的自有品牌商品,去主导商品。目前,生鲜传奇自有品牌已经近800种,占销售份额的30%。
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现有的生鲜业态模型都难以盈利,规模不经济,传统的规模效应不再存在。但生鲜行业依然有巨大利润空间:
一是,损耗控制潜藏着15%的利润空间,生鲜传奇试图通过信息化系统和全新的门店组织获得收益;    
二是,优化供应链潜藏着15%的利润空间,但必须通过基地采购和物流筐大量使用,以及高效率的物流体系得以保障;
三是,通过收银技术和陈列技术的改善,人力成本有5%的潜在空间。
当然,每个企业的基因和具体情况不同,发展重点和模式也不一样。
上述生鲜企业负责人表示,生鲜行业的竞争,最重要的还是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只要解决了流量、时效和履约成本的问题,生鲜企业总有一天能够盈利。”(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作者:lingshouke 编辑:lingshouke)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相关推荐 更多>>
热评 更多>>
  • 媒体哪敢吃人血馒头?

  • 中国零售业的2022:有希望,活下去

  • 人大代表王填:商业不动产应纳入公募REITs 区别于住宅类调控

  • 谁的潼关谁的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