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兽原创

苏宁小店的“冬天”

2020-01-06 13:16:31本站原创 · admin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位苏宁小店工作人员在社交软件写下了如此感慨。 

12月中旬,苏宁宣布调整组织架构,将苏宁小店和苏宁零售云独立成为子集团,这就意味着苏宁小店正在背负盈利的压力。

12月19日,位于河北廊坊市燕郊镇中兴和园小区的一家苏宁小店的玻璃上贴着“今日闭店盘点,不营业”的通知。

门店旁边一位地产中介的工作人员表示,门店关了,“房租太高,也没什么人来”。

同时,《灵兽》走访北京和北京周边多家苏宁小店,不少已在门口张贴“因盘点,不营业”的公告,但从房东口中得知门店确定已关闭,而北京的门店数量也从500多家骤减到450家。

这一系列关店的消息,让本就争议颇多的苏宁小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苏宁小店的“冬天”

经过两年多的跑马圈地,苏宁小店在今年上半年,以4508家门店的数量冲进全国便利店第四名的位置。

但现实的情况是苏宁小店仍处于亏损之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苏宁小店线下门店管理混乱,为其线上的引流效果也很一般,苏宁本想通过新业态为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却多了一个“包袱”,更遑论撑起苏宁智慧零售的野心。

如今再回过头看张近东“先开枪,再瞄准”的战略,起初大跨步的迈进,疯狂的收割线下之后,多方面的困境正在浮出水面。

但好在,苏宁小店通过采取调整门店、改变商品结构,砍掉损耗高的生鲜品类,改为自提模式,以及推出合伙人制度,尝试“便利店+咖啡”的新店型等方式,开启了自救行动,而这些究竟能否改变苏宁小店亏损的局面,仍是未知之数。 

1

一路亏损的苏宁小店 

亏损是盘旋在苏宁小店上空的难题,也是这一年集中关店的直接原因。

“小店每天的营业额只有三位数,很赔,员工自己看着也着急”一位苏宁小店的工作人员告诉《灵兽》。

《灵兽》在探店中发现,苏宁小店的选址并不太好,部分门店较为偏僻,或者选在生鲜门店密集的区域。另外,从商品结构和体验上,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百平米的门店内,售卖的商品还以快消品为主,生鲜产品基本已经下架,有些门店嫁接了家政、洗衣等便民服务,而店面在员工配置上有3-4人。

若门店租金每月1万元,人力成本1.5万元,再加上电费、履约等运营成本,每个月的硬性成本在3万元左右。”因此,苏宁小店此门店月亏损最高3万元。

若每天销售500元左右,一个月的营收仅有1.5万元,毛利在25%计算的话,则门店月亏损金额达到2.6万元。

而在苏宁小店在剥离苏宁易购之前的财报数据也显示,2017年苏宁小店亏损1492.61万;2018年1-7月营收1.43亿元,亏损2.96亿元,未清偿负债高达6.53亿元。这一年亏损的加剧,正是快速扩张所致。

据悉,2018年新开3972家店面,直到在201810月苏宁小店被剥离上市公司。

但苏宁究竟有多少魄力去持续支持苏宁小店?

就在今年8月,张近东甚至还公开表示,苏宁小店就是要贴钱,不是10亿20亿的问题,而是100亿200亿的问题。

苏宁一度引以为傲的苏宁小店实则成为“拖油瓶”,在外界看来,有钱任性的苏宁在苏宁小店的战略上仍是一个谜团。 

而最初,苏宁小店只是定位于苏宁整个智慧零售生态系统的流量入口,通过线上SKU丰富线下场景,线下流量反哺线上。

其实,在苏宁小店加速之时,正是苏宁“瓶颈”之际。

彼时,苏宁在线上流量正在锐减。数据显示,2017年苏宁易购在网络零售市场份额仅占到3.17%,比前一年还下降了0.13%,为了寻找线下流量入口,本想凭借曾经的卖场基因,再从便利店发力。 

另外,从苏宁当时的财报来看,从2014年开始,苏宁易购的扣非利润年年亏损,2018年扣非利润亏损3.59亿元,五年来,上市公司利润主要靠投资和卖阿里股票、卖资产。

苏宁陷入低谷,试图抓住苏宁小店这颗救命稻草,然而却越陷越深。

一路上,苏宁小店通过收并购让自己在规模上强大起来,今年8月收购利亚华南旗下运营的广州区域60多家OK便利店,后者将成为苏宁小店100%控股特许经营的门店。而在2018年4月,苏宁小店就曾收购300多家迪亚天天门店。

数据显示,2018年末,苏宁小店门店数量达到4177家,截至2019年6月30日苏宁小店及迪亚天天自营店面合计5368家。目前,苏宁已合计拥有苏宁小店及迪亚天天自营店面超过6000家,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 

苏宁一方面想通过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来减少苏宁小店自身的开店时间成本,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便利店市场的抢夺。

2

战略、管理、专业度

“随着规模的扩张,供应链跟不上了,商品出现断货,而便利店行业本身底层员工也不稳定,再加上,苏宁也没有生鲜的基因。” 一位接近苏宁小店的人士告诉《灵兽》。

苏宁小店在运营迭代的过程中,似乎离“便利店”的定位越来越远。

首先,是融入生鲜品类。为了增加消费者粘性,苏宁小店曾上架高频品类生鲜,且不说是否有“生鲜”的基因,就连“便利店+生鲜”的模式本身就未被市场证明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另外,在营运中,苏宁小店更是面临了对店员关于生鲜品类管理培训,以及菜品的管理难题。

在实地探店中,部分门店还售卖生鲜品类,但品相并不新鲜,且零散的摆在货架上,购物欲和体验并不强。苏宁小店的一位店员透露,基本每天都要靠打折卖出去,损耗非常大。

但这并没有影响苏宁小店对生鲜的探索,转而改变模式,主打互联网菜场“今天订,明天提”的模式。目前,在南京菜场SKU达到1000个。苏宁小店认为,次日达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控制损耗、保证新鲜,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 

而部分已经砍掉的生鲜区域,经过重新装修开设了咖啡茶饮专门店,以“便利店+咖啡”的模型组合,面向上班白领为主的用户群体,价位从12元到28元不等。除饮品外,也提供软欧面包、慕斯蛋糕、甜甜圈等烘焙食品。

其次,前面提到了选址问题。在互联网巨头和新型社区店、便利店等企业都在疯狂抢占线下市场时,苏宁小店纵使已经在全国占据了5000家门店的位置,但大都十分隐蔽。

“苏宁小店的选址大都依靠苏宁易购门店旁边开店,为了能相互带动流量,但这真的不现实。”一位苏宁小店负责人称,苏宁易购的定位跟小店大相径庭,何来带动,而内部又不想选择贵租金的位置,而那些偏远地区,更是毫无流量。

这一点从实际选址中可见,苏宁小店的选址的确不是很慎重,但作为全渠道模式,未来势必会在这上吃亏不小。

而在选品上,苏宁小店也不够讲究,苏宁小店店员透露,苏宁小店内主推的商品很多是苏宁易购那边的仓底货,这就导致货销不出去。甚至,在总部还下达了销售业绩目标给到门店,而业绩目标也被员工吐槽,并不合理。

如此来看,苏宁小店在选址、选品和营运上都存在不足。苏宁小店的前期重点放在快速开店,而非打磨门店上,甚至盈利模型都未能跑通。

3

合伙人制度

亏损中的苏宁小店,正在通过关店自救,同时也开始了另一个玩法——合伙人制。

今年8月,苏宁小店推出合伙人项目,想要通过小店店员成为小店合伙人。

具体操作是,公司将承担房租、水电等成本,将运营权利将给合伙人,每月支出1.5万元工资,合伙人通过苏宁进行采购,员工可自行招聘也可自己运营。在其中,小店为合伙人定有经营目标,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营业额提成。

一位苏宁小店的合伙人为《灵兽》算了一笔账,1.5万元的工资,如果一家门店请两名员工的话,支出成本就超过万元,否则就是一个人没日没夜的盯店,但长此以往肯定吃不消。

据了解,采用合伙人制会与营业执照绑定,而且合同方面合同期内没法解约,苏宁可以根据条款对合伙人进行解约。

简而言之,合伙人制的核心是:卖得多赚得多,采用“承包经营”,给到合伙人自由度的同时,又激发合伙人的积极性。

“苏宁合伙人的形式并不健全,当然,企业也不会把赚钱的事情让给别人做,毛利是20%-30%的店铺,营业额如果在合伙人手中提升了,这跟报酬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能拿服务费,如果经营效益不好,苏宁大不了关店就好。”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灵兽》。

发展合伙人制并不稀奇,全家、7-11等便利店企业都在全国陆续开放加盟,只是苏宁小店面临的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否跟上,合伙人制看似是让员工发挥能动性,实则将营运压力转嫁,如果不能平衡,反而会适得其反。 

幸运的是,苏宁小店背后有一位金主,创立的核心定位也是符合商业规律和零售业的发展,但只是一味的跑马圈地,却忽略了品质、商品结构、选品、营运,甚至是店面的形象。

苏宁小店到底该如何打好这张牌?以上才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否则盘子越大,越难抽手。(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作者:lingshouke 编辑:lingshouke)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相关推荐 更多>>
热评 更多>>
  • 媒体哪敢吃人血馒头?

  • 中国零售业的2022:有希望,活下去

  • 人大代表王填:商业不动产应纳入公募REITs 区别于住宅类调控

  • 谁的潼关谁的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