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永辉超市发布2024“人才计划”,旨在推动公司治理“年轻化”

2024-04-12 11:13:39 · lingshouke

近日,永辉超市对外发布1933零售精英工程(以下简称1933项目)2024年招聘计划,将针对省区运营、平台职能及采购管培生等岗位,面向全国多所高校招聘超3000名应届大学生。

其中,在4月春招季,永辉超市还将重点参加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双选会并与多所学校联合开展进校专场宣讲会。

图注:永辉1933项目

作为零售行业头部企业,永辉超市已走过超二十年的发展历程。2023年,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表示,公司将提升基层员工的能力建设同时关注中基层年轻干部的培养。

基于对组织力提升的需求,在过去的一年,永辉超市一直紧跟公司治理年轻化的趋势,通过对“新人才”的吸纳以及对管理方式、管理人才的迭代完善公司治理方式,提高组织效率,激发组织活力。

链接近百所高校,打造完备的“新人才”培养体系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同时,支持平台企业实时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作为民营企业,永辉超市在促进就业以及零售人才培养方面也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也因此,在永辉过去的十余年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特别的人才引进项目——“1933项目”。

据了解, “1933项目”是永辉设立的内部储备干部人才发展专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项目已建立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的管培生培养体系。截至2023年底,永辉通过“1933项目”已引进、培养应届大学生超1万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图注:永辉1933员工门店服务

不同于单一的招聘计划,永辉超市为进入“1933项目”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备的人才培养及成长体系——入选1933项目的“新人才”会经历一个2-3年的培养周期,共分为三个阶段,即集训营、岗位实操以及轮岗学习。其中,第一阶段的集训营时长为两周左右,以帮助新入职的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公司及实现专业成长为目的,包含业务、行业课程学习以及高管对话、文化活动等环节;新员工结束集训营后会在岗位进行实操训练,同时结合永辉定制化的教材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当在岗位有一定的能力后,其会通过接触更多岗位提升业务能力、专业能力以及领导力,最终发展为零售行业的专业人才。

图注:永辉1933员工门店服务

为了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持续不断地为零售行业输出专业人才,截至目前,永辉超市还与国内近百所院校建立校企链接,与近30所院校开展深度校企订单班合作模式,并积极参与校企相关活动,携手行业、院校、从实践出发,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提质培优。

全面激发组织活力,推动公司治理更高效

除了对“新人才”的引入及培养之外,近年来,永辉超市以打造一支高质量、多元化、有活力的人才队为目标,坚持深入开展雇主品牌建设,致力于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通道和就业机会、多层次的专业培训体系。

比如,针对高、中、基层的关键岗位,永辉超市推出了多个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夯实生鲜基础建设的“全国生鲜经理班”、支持到店到家业务发展的“全国到家业务精英班”、培养永辉特种兵的“储备店长人才项目”、“全国在职店长训练营”以及平台侧领导力提升项目等等。

图注:永辉超市1933项目集训营

同时,永辉还推出了面向待就业人才的“寻找零售新力量”的校企技能大赛选拔秀、面向一线员工的“全国技能大赛”等项目,持续提升人才专业能力。据了解,“校企业合作技能大赛”第二届将于2024秋招季展开,大赛将在23年的基础上优化创新比赛形式,扩大参赛院校范围,增加参赛师生队伍数量,将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作为校企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的桥梁。

图注:永辉超市2023年全国技能大赛

另一边,对组织能力进行重构和升级,持续挖掘既有人才价值,以更年轻、更专业、更具活力的发展视角、管理模式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样是激发企业组织活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永辉超市通过组织创新及分级化的人才培养策略,逐步提升内部管理人才以及省区中高层的专业能力,并基于业务发展情况,为更高素质的人才提供相匹配的专业岗位,通过更动态的管理思维、更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持续提升组织效率,推进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永辉方面表示,未来公司也将在不断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基于经验、学历、年龄等维度,建设更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不同梯队的人才匹配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策略,从而实现人才的高效运用,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新春献辞|这当然是历史的节点

  • 今秋什么时间吃蟹最佳?盒马发布《2022年大闸蟹赏味时刻表》

  • 东方甄选独立App上线,新东方认真“单干”能成吗?

  • 认养一头牛IPO疑云:3年砸10亿销售费,靠“忽悠”撑起185亿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