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兽原创

应对放开,零售企业的“生存法则”

2022-12-20 09:02:50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251篇原创文章

零售企业如何做好短期的应对?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1

“很多人还在盼望着疫情结束了,我们的生意就恢复到以前了。生意有可能会恢复到以前的购买力,但生意绝对不是恢复到以前。”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称。

在王卫看来,人们生活方式和购买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真的回不去了”,但业态也一定会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特别是技术和设备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商业的变革。

王卫是在《联商网》组织的一场“后疫情时代,零售企业的应对之道”直播中表达出上述观点。

同时,疫情也催生了生鲜传奇整个办公系统的全面升级。

随着这种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升,高层到基层之间的传递效率会越来越高。一切都“在线化”,工作方式的改变将带来中间层员工的大幅减少。

“未来的员工,要么做到高层,能发号施令,要么就在基层干很具体的事情。”王卫称,“我们现在正在推动全新的办公软件和视频管理系统,大概一年时间,公司的中间层会大量减员,但会产生更多的高层,也会分流更多的员工到基层。”

这就是疫情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同时,王卫强调,不可以乐观,但不需要悲观。

不可以乐观是因为:

一是,短期内疫情感染的人数在增加,顾客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品类在减少;

二是,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旅游了,认为解封了可以聚会、出去玩儿了。合肥的一些饭店,已经有很多人在吃饭了,另一部分人则更加不敢出门了;

三是,员工持续感染,就会出现人力不足的情况,员工恐慌心理在增加;

四是,防疫物料的成本大幅增加,包括口罩、药品和消毒成本在增长;

放开后,员工对防疫用品的需求比以往要求更多,甚至要求更好,包括N95口罩,重要岗位要求穿防护服等;

五是,供应链受到冲击。过去,主要的供应链冲击是物流受阻,因为封控等原因商品运不过来,现在面对的则是生产的不确定性,工厂的工人也感染了,没有人生产、没人发货,或者没有人去运输;

六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下降,购买力减弱。

当然,这不是现在的问题,实际上从疫情封控开始也就出现了两极分化:有固定收入的人和有存款的人,可能过得比较滋润,但对于一些自由职业者,其收入就是断崖式下降甚至根本没有收入,他们就没有购买力。

2

不需要悲观是因为:

一是,悲观没有用,没有人会同情悲观的人。“特别作为企业家应该‘自强者恒强’,没有人会像救世主一样的来救我们,能救我们的唯有自救。”王卫称。

二是,有很多机会点。比如“情绪性商品”大卖,例如这几天黄桃罐头卖空了,维C卖空了,红牛等含维生素的饮料也非常畅销。

“虽然这种情绪商品完全没有逻辑,也没有道理,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抢购,很多都供不应求,甚至即便涨价,也有人买。”王卫表示,“这就跟我们当时读商业理论时,说啤酒跟尿裤之间的关系一样,今天真觉得很多东西的这种非关联性,不正常的就引爆了。”

三是,居家总体人数在增加,做饭和日用就必然增加,一定会带来相关商品的热销。

四是,开放带来的冲击和持续影响,要好于封闭带来的冲击、影响。

“放开后,企业自身的可控性非常高,以前封不封控,能不能经营,企业说了不算,现在放开后,企业基本上自己可以说了算。”王卫称。

五是,不用扫码。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

六是,租金和人力成本终于停下来了,甚至开始出现下降。

七是,规模竞争在减弱。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很少会有企业去开新店,也会很少有新业态进来,包括资本对一些投资也很低调。在区域拥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受到的竞争力就会减少。

“大家对开拓新的场域已经不感兴趣了,本地区新开店的情况也在减少。如果你有一家店或者有些店的位置不错,生意比较好,我认为暂时受到新店的冲击会变小,这给了很长时间的一个缓冲期。”王卫表示,“疫情下更加讲求购物的效率,且更加不愿意接触,所以便利性和小型化的商业会迎来大幅增长。”

此外,王卫认为,未来价格竞争会加剧,但对拥有供应链的企业是有红利的。像生鲜传奇有大量的自有品牌商品,对商品有大量的控品权和控价权。又因为量大,所以有相对较大的利润空间。

3

绿城超市董事长田建忠对《灵兽》表示,从宏观经济来看,经济周期加三年疫情,市场恢复、消费者需求和经营者信心的恢复都需要时间,特别是经济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三年疫情,加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业务获得膨胀增长。“实体店大力发展线上业务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要的问题,线上业务已成为实体门店的标配。至于怎么发展线上业务,是做到家还是到店?是自营还是与第三方合作?这要根据每家公司对线上数字化运营能力所决定。”田建忠强调。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巨大变化,新生代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如果我们还采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思维管理企业,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将会加强员工培训,大力启用年轻人,做好管理岗新老人员梯队建设。”田建忠表示。

同时,田建忠认为,疫情放开后,零售业将面临考验,消费很难复苏。

“三年疫情,居民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消费者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变得更加注重健康。原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可能会发生变化,从吃饱到吃好,到吃得健康,这将是一个趋势。”田建忠称,“以消费者为中心,谁离消费者更近,谁就有未来。企业的未来拼的是效率,拼的是体验。”

此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更加关注,从原来只买贵的到只买对的,去品牌化会给自有品牌带来很大机会。

对绿城超市而言,2023年总体战略将是2022年战略的延续,公司不会积极扩张,但会继续强化内部管理,效率第一。

田建忠表示,绿城超市未来发展的重点:

一是,自有品牌和自营品牌,将会继续做强、做大、做优自有品牌,加速商品迭代升级,从而实现门店商品高度差异化;

二是,继续加强与基地合作,从而控制好生鲜商品的品质与采购成本;

三是,积极探索便利店业态,深耕社区店。

“未来,实体零售业拼的是商品,商品的核心是品质与价格,价格是由成本与效率所决定的。因此,效率一定是未来企业生存的根本。”田建忠强调。

4

零售企业如何做好短期的应对?

王卫认为,事实已经发生了,作为企业要“不等、不靠、不要”,要自己做好准备。

第一,一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几年,客观讲生鲜传奇不仅没有缩小,还壮大了很多。“我们已经全面实现盈利,今年的单店销售比去年递增30%多,毛利率也增长了大概七个点。”王卫称。

实现增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做好最坏的准备。”

上一轮疫情,合肥保供时,生鲜传奇一是准备了大量的物资;二是,员工睡在门店里。“我们提前半年到一年,就准备了大量的睡袋和帐篷,这是很多企业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并且我们储备了接近10万个纸箱,所以这才是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为数十万家庭去保供的核心原因。”王卫称。

因为在很多年前,生鲜传奇就考虑到用工,储备了大量的备用仓库和备用物资。“这个最坏的打算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当事情发生时,你就会发现这些备用真的是很重要。”王卫表示,“所以现在还要做好充分的商品储备,物料,防疫物资的储备,还有备用车辆、员工,甚至资金的储备。”

在这一年,生鲜传奇找银行开了很多授信,以防万一关闭或是资本融资不畅或经营大幅下滑会造成资金压力。

王卫强调,“一定要在你好的时候,做好这种过冬的准备。”同时,一定要相应减少考核指标。

第二,一定要做好预案。

“任何事情都要做预案,特别是紧急事情的预案。”王卫表示,“这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生鲜传奇长期有大量预案在手,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就按预案去操作,甚至预案之前还要做演习。”

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预案,都是见招拆招,但在出问题的时候才去想办法,一定是越想越乱。“在没问题的时候去做准备,往往会非常系统和全面,更重要的就是在这之前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干部,都知道这个情况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也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在什么地方,所以就会得心应手。”王卫称,“现在,我觉得最终的预案就是要考虑到人员的减员问题。比如人员减员三分之一,减员一半和减员80%时,该如何去应对。”

如果真的出现了80%的员工都被感染,要进行休息,首航超市的经验是减少营业时间。“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减少营业时间,销售依然有20%-30%的增长,但要尽量做到不闭店。一是,闭店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二是,只要在运营状态,很多事情就很好处理,一旦闭店,商品的处理,保鲜、货损的处理等都非常麻烦,甚至是毁灭性的。”王卫称。

第三,做好疫情防控。

“按照专家所言,80%的人都会感染上,但可以延缓和分散,尽量不要集中感染。现在我们要给员工提供更好的防护,尽可能延缓感染时间,最好不要赶上第一波,因为第一波经验少。”王卫称。

第四,做好信息透明化。

第五,公司现在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纪律。

停止调休,有病者要休息,但需要医院检验证明。

第六,做好适当的药品储备。

“很多员工都在社会的底层,个人的能量并不大,当他真处于缺医少药的阶段时,企业这个时候一定要给他支持,及时地给他提供合理的药品,能够让他觉得有安全感。”王卫称。

同时,王卫强调,疫情不可能是短期存在的,会长期并存。从日本疫情的经验看,是经过了好几波儿,一波儿接着一波儿,整个经济和消费持续低迷。同样,依然会有很多人害怕,疫情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经济。

“相应而言,这也是一个新的机会点,新的业态一定会应运而生。生鲜传奇在很早就考虑对冲业态,特别是小型的店,线上交易正在迅速起来,大家一定不要拒绝,而且这是一轮新的机会。”王卫称。(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今秋什么时间吃蟹最佳?盒马发布《2022年大闸蟹赏味时刻表》

  • 东方甄选独立App上线,新东方认真“单干”能成吗?

  • 认养一头牛IPO疑云:3年砸10亿销售费,靠“忽悠”撑起185亿估值?

  • 大量关店 便利蜂“过冬” 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