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兽原创

生鲜“寒冬”?

2022-12-06 09:49:01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245篇原创文章

多地蔬菜遭遇滞销难题,甚至价格降至几分钱都无人问津。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多地蔬菜滞销,供需失衡

初冬时节,本应是全国蔬菜、生鲜畅销的旺季。

一方面,秋收刚过,大量的蔬菜、水果面市;另一方面,随着接下来诸多节日的临近,居民进入囤菜季。然而,今年国内多地蔬菜遭遇滞销难题,甚至价格降至几分钱都无人问津。

前两天,一则“山东曹县农民毁菜”事件登上热搜,具体原因是由于当地的蔬菜产生大量滞销,因而一些农民将收购的蔬菜毁在地里,“与其卖不出去,不如烂地里当肥料。”

而这类关于蔬菜滞销的事情在疫情的3年来已是屡见不鲜。尤其是近两个月,河南、山东2个农业大省深受影响,要么是地里的蔬菜价格被过低收购,要么是出现滞销。

据相关新闻报道,仅河南平顶山,超过10万吨萝卜、大葱滞销,周口更是多达14.7万吨西芹、娃娃菜等蔬菜滞销。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累计30万吨蔬菜滞销。

“这波蔬菜滞销涉及区域比较广,河南、山东、河北尤其严重,主要原因是疫情造成的物流不畅,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放松,情况会得到有效的缓解。”零售供应链专家林夕瑜向《灵兽》表示,而这波蔬菜滞销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主要产区。

上述的观点,从零售终端价格的变化也得到验证。

11月农业农村部检测数据显示,本月28种蔬菜批发市场均价为2.16元/斤,环比跌幅11.32%,跌幅扩大4.25个百分点,而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1.03亿亩,同比增幅4.04%。以中旬新发地大白菜价格为例,批发均价不足0.5元/斤,同比跌幅28%左右。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从近期多种蔬菜价格下行可以看出,在零售端市场,蔬菜的供应是充足的。而上游又有大量的蔬菜滞销在产地端,又反映出蔬菜滞销本质,却是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产销矛盾。

“今年蔬菜产量确实较去年更多。”林夕瑜称。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为21872.21千公顷,蔬菜产量为7.67亿吨,2022年预计蔬菜播种面积增长至22356.35千公顷,蔬菜产量可增至7.91亿吨。

进一步解释其原因是,今年的蔬菜生长期气候条件较好,同时,去年的蔬菜价格行情也比较好,今年就有大批的农户参与其中,种植面积自然有所增加,因而蔬菜产量有所提高,供应量大,竞争加剧,致使价格走低。

但其实回看去年蔬菜价格高,并非因为种植面积不足造成的供需失衡,而是因为去年天气和成本上涨所致的蔬菜涨价。

去年9月,北方地区多地遭遇多年不遇的秋汛和洪涝灾害。一方面,造成农田过湿,部分田块出现积水,导致蔬菜受灾200多万亩;另一方面,持续低温,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蔬菜生长发育受阻。

其次,因为疫情原因,运输流通成本明显增加,尤其是北方蔬菜受灾导致茬口衔接不畅,部分品种跨区调运增多,运距拉长。同时,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这些都抬高了蔬菜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去年的诸多“偶然现象”,造成“卖菜难、价格高”等情况,让菜农种植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增加,致使整个市场供需关系失衡,这是造成蔬菜滞销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市场因素导致滞销

产量提高,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整个传导过程是合理的。但依然出现蔬菜大面积卖不出去,滞销在上游产地,毁在农田里的现象却显得异常。

“这两个月因为疫情防控,交通阻断,蔬菜运不出去,同时。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一样,层层加码,物流链条上的从业者和司机都怕隔离,不愿意接单,”一位零售从业者告诉《灵兽》。此外,疫情之后,多地批发市场、超市被封控关停,或者蔬菜经销人员被隔离,整个链条层层受阻。

蔬菜大量滞销,卖不出去,是很多农产品供应链上游参与者的困境。

在“山东曹县农民毁菜”相关新闻的背后,之所以出现滞销是封控所致。据媒体报道,外地车辆进入山东曹县拉菜,要提前三天报备;而郑州和西北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货车,即便提前报备也不允许进入曹县;至于本地货车拉菜外出,即便不经过疫情风险区,回乡后也要居家隔离一周。

收购蔬菜的物流车进不去,即便成功出来也会被堵在高速路口,这不仅是在曹县,而是许多蔬菜产地今年都面临的难题。

“河南蔬菜相关的经销商挺多,但由于疫情管控措施,很多经销商拿不到菜。”一位货运司机爆料,过去在河南省内运输150公里的价格大概是700元左右,如今则涨到了1200元。

11月以来,全国物流体系因疫情影响不畅,有网友根据个别快递公司发给合作商家的停发站点表格,得出目前快递全国网点“大面积停摆”的结论,停摆的占比高达65%。随后国家邮政部门明确表态,确实有部分地区手疫情影响网点封停,但占比不大,运行总体平稳。

可消费者从亲身感受上看,几乎所有的快件都同一时间“停摆”。全国物流受阻,生鲜行业也不例外。

“疫情只是给蔬菜运输造成了部分影响,不是滞销的主要原因,蔬菜是经济作物,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滞销在产地大多都是价格问题,比如价格倒挂与收割成本问题导致的滞销与农民销毁蔬菜。”林夕瑜告诉《灵兽》。

除此之外,客观上来说,多地疫情出现反复,北京长达半个月无法堂食,学校放假,工厂停工,这些部分机关食堂和餐饮企业承载了大量蔬菜的消耗。关闭后,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导致蔬菜团购量骤减。

尽管11月的数据尚未出,但显然不会太“好看”。从10月数据中也可窥探一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271亿元,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8%,刨除汽车消费后社零总额下降0.9%。其中,餐饮收入4099亿元,下降8.1%。

接下来,随着管控的逐渐放开,物流恢复,滞销的蔬菜的情况会得到进一步的缓解。

据报道,针对河南多地出现蔬菜滞销卖难情况,农业农村部组织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等,启动了全国部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河南滞销蔬菜产地的专项对接行动。

3

生鲜“寒冬”?

疫情的三年里,所有的产业都被波及,而生鲜产业从产地端到生鲜零售端,更像经历了一次次过山车。如今,在业内一个统一的共识是,生鲜的下半场将是产地种植端与产地供应链端的能力比拼。

目前,国内商超与电商零售端,从早起的零散采货到全面进入产地直采模式。产地种植端也经历了商超电商与批发市场两种采货商的模式考验。

比如,九州兄弟联通过联盟旗下的区域商超在采货上汇聚出足够大的订单量,与产地端直接签署保质、保量、性价比、高周转的协同合作。同时,在整车发货上启用拼车逻辑。这样解决了传统商超在产地生鲜直采上的品质问题、溢价定价权、稳定持续供货问题等等。

而盒马在今年也加强对农产品上游供应链的建设,在2025年之前,预计签约1000个“盒马村”,在全国农业产地采购共计10000亿元的农产品。

“但其实所谓的订单农业,也不是万全的。”林夕瑜称,“订单农业在目前的个体农业经济模式下不太适合,比较有效的解决滞销问题,可以从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商品质量和营造当地交易环境来入手。”

因此,个体农业找寻属于自己的办法。

“看到大量的蔬菜造成积压后,开始找各个基地进行业务合作,虽然一斤蔬菜也就赚几分钱,但如果量大,周转加快,也能解决现金问题。”一位产地经销商告诉《灵兽》。

随着滞销蔬菜得到逐步得到纾解,同时,疫情管控正在逐步放开。未来生鲜的“寒冬”在各个零售渠道或许会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商超。

在疫情管控期间,商超成为各个周边社区保供的重要角色,消费者购买生鲜和生活用品的重要渠道,这种“红利优势”早在三年前疫情爆发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如果社会逐步放开,菜市场和地摊商贩,社区周边的个体户,将会重新回到消费者的视野。

生鲜购买渠道增多,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却减弱。林夕瑜表示,今年下半年至今同类商品(水果)与同比都有所下降,这应该也算是疫情使消费力下降造成的,特别是高端水果市场流量大减。

大家对于生鲜价格会出现过于敏感的趋势。过去,那些昂贵的进口水果作为零售业态提升营收、毛利的武器,如今消费降级下,消费者早已不是在进口水果和国产水果中去做选择,而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零售渠道。

此外,生鲜能反馈给商超业态的高粘性、高客流的能力正在逐步下降。因此,生鲜的价格战会真正的打响。

在这样的“比拼”下,如果没有生鲜供应链优势的商超,将会失去主动权。

正如陈立平教授曾指出的那样,生鲜已经无法承担帮助零售企业门店吸引顾客到店、提升顾客粘性的职能。相关企业应彻底展开变革,重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到店理由,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今秋什么时间吃蟹最佳?盒马发布《2022年大闸蟹赏味时刻表》

  • 东方甄选独立App上线,新东方认真“单干”能成吗?

  • 认养一头牛IPO疑云:3年砸10亿销售费,靠“忽悠”撑起185亿估值?

  • 大量关店 便利蜂“过冬” 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