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越爆单,越亏损”——外卖大战下的奶茶商家

2025-09-09 09:02:49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671篇原创文章

在外卖平台的流量算法和补贴规则下,前端订单的繁荣与后端利润的微薄甚至亏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1

越爆单,越亏损

上个月的流水突破了二十万元大关,但真正落到王鹏口袋里的,还不到十四万。

作为一家中端连锁茶饮品牌的加盟商,王鹏已在行业摸爬滚打五年,他赶上过黄金时代的盛景,也熬过如今竞争白热化的困境。

给《灵兽》算完一笔账,王鹏叹了口气。超过三分之一的流水、约七万元,被平台以“佣金”和“补贴活动”名义直接扣走。接着是九万元的原料支出,一分也少不了;再扣掉两万多元房租、三万出头人工,水电杂费一并算上,一个月亏损上万元。

王鹏的店位于二线城市核心商圈。补贴期间,三名店员在逼仄的操作间内高速运转。在外人眼里,是顾客盈门的“火爆”;在王鹏眼中,却像一只拼命旋转的空轮子,转得越快,越寸步难行。

“补贴大战之前,我的店就算在淡季,一个月也能净赚一万元左右。如今订单量翻了一倍,利润却凭空蒸发,甚至倒挂。”他苦笑,“每天都在计算,满减该怎么凑,折扣该怎么调,才能在平台的流量榜单上往前挤一点,同时亏得少一点。”

如果说王鹏的感受是从业者的理性绝望,那么去年拿出全部积蓄入行的张晴,则亲历了一场“流水的盛宴,利润的葬礼”。

“外卖大战刚打响时,真是兴奋得很。”张晴回忆,店里外卖提示音从早到晚不停,营业额一度冲到五六千元一天。数字的上扬令人上瘾,仿佛离回本只差一步。

这种虚火烧了近一个月,直到第一次细算账目。

“一杯卖22元的招牌饮品,参与平台‘满20减10’活动,顾客实际只付12元。平台按活动后金额抽20%佣金,2.4元就没了;物料成本,包括杯子、吸管、打包袋,大约6.5元。”张晴表示。

真正压垮他们的,不只是利润薄如纸。

“单量一多就容易出错,不是漏加小料,就是甜度做错。差评一多,评分掉下来,我们又得花钱推广,不然平台不给流量。恶性循环。”张晴说,这两个月,流水看着热闹,钱却像过路财,从左手进来,右手就交给了平台、供应商和房东。我拼命忙,只是在用自己的投资和免费劳动,为资本的狂欢续费。”

王鹏和张晴的经历,都指向了同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外卖平台的流量算法和补贴规则下,前端订单的繁荣与后端利润的微薄甚至亏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困境,甚至在一些上市品牌的财报中找到了宏观印证。即便是定位高端、拥有更强议价能力的奈雪的茶,其上半年财报也显示,支付给第三方平台的配送服务费高达2亿元,占总收益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6.7%升至9.2%。这些成本,最终都以某种形式,传导至像王老板和张晴夫妇这样的终端经营者身上。

“这是一场无法退出的游戏,”王鹏表示,他的分析更为冷静和深刻,“现在参与活动,深陷泥潭;如果不参与,订单会立刻消失,那亏得更多,可能连房租和人工都亏进去。不参战是等死,参战是找死。”

这种“囚徒困境”,正是当前行业的普遍写照。平台用流量作为筹码,商家被迫用利润来下注。一个品牌或一家门店为了获取流量而参加补贴,就会裹挟着周边的所有竞争对手被迫跟进,最终形成恶性的降价螺旋。

2

上市财报冰火两重天

王鹏和张晴的账本,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六大上市茶饮品牌的上半年财报,为这场“外卖大战”写下冷静的注脚。

一方面,流量的加速涌入,为部分企业带来了订单和营收的扩张;另一方面,价格端的持续下探和分销成本的攀升,也迫使玩家暴露不同的盈利。

从整体数据看,上半年这六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超过300亿元,净利润合计接近50亿元。但分项拆解后,总量的增长掩盖了分化。

掌握着供应链壁垒的企业,在混战中把流量转化成了利润。

蜜雪集团上半年营收逼近150亿元,净利润高达27亿元,同比飙升超44%。增长的核心,其实在于本质上的“to B”基因,97%以上的收入源自向全球超5.3万家门店销售设备与原材料。

价格战打到最狠时,它依然站在供应链的制高点,订单越多,规模效应越强,成本优势越明显。

这意味着,前端零售价格战对它的直接冲击有限,相反,订单数量的增加推动供应链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从而摊薄单件成本。毕竟,它的盈利模式更接近“上游供货商”,而不是“终端零售商”,所以在外卖补贴导致的毛利压缩中相对安全。

古茗也是同样。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逾120%,达到16.25亿元。在门店规模突破1.1万家的同时,其单店效率指标出现了提升。

而在另一端,坚持特定品牌定位、选择不参与价格战的企业。

霸王茶姬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以上,但净利润同比下降近40%,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财报电话会上,CFO黄鸿飞将二季度同店GMV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价格战下的客源分流。创始人张俊杰则明确表态,不会盲目卷入补贴竞争。

其策略的逻辑清晰,短期放弃流量与部分订单,以保留价格体系和毛利水平,从而避免加盟商利润率被过度侵蚀。长期来看,这有利于维持品牌的市场价值感和产品溢价能力,但在短期财务数据上就必须承受阵痛。

相比加盟模式,直营模式在价格战中没有加盟商分担利润压力,所有成本和收入波动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奈雪的茶选择了收缩规模、提升效率的策略。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4%以上,但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大幅收窄至1.1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亿多元明显改善。

驱动这一变化的,是主动关停160家亏损门店的决策。减少门店规模短期会导致收入下滑,但剩余门店的日均销售额和订单量实现了提升,单店模型回归健康。

3

后补贴时代

“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透支。”王鹏向《灵兽》表示,价格补贴持续几个月后,他发现顾客已经习惯于两三元的促销价,“等补贴退去,价格回到十几、二十元一杯,还会掏钱买吗?我担心的,是到那时订单会断崖式下跌。”

这并不是孤例,而是一整条产业链的共同焦虑。在“后补贴时代”,当流量红利消散、粗放式扩张走到尽头,新茶饮行业必须面对一场价值之战。

从财报和门店运营表现看,这场价格博弈的胜负手有迹可循。

首先,供应链效率与规模优势正在拉开差距。

像蜜雪冰城这样的上游驱动模式,以及古茗的庞大加盟网络,都能在订单暴涨时保持履约稳定、控制成本,从而在利润线上稳住甚至提升。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企业,即使销量看涨,也往往难以留住利润。

其次,品牌溢价型企业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客流端。补贴潮将一部分消费者导向低价品牌,即便维持原有毛利和客单价,订单减少也会压垮门店经营杠杆。

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短期利润和长期品牌价值之间做权衡。霸王茶姬选择了后者,主动牺牲短期业绩,坚持价格体系,这在高压竞争环境中并不多见,却符合其长线逻辑。

最后,直营模式的成本刚性,让它在订单波动中风险更高,但也留下了主动调整的空间。奈雪收缩门店规模、关停160家低效门店,用存量优化替代无序扩张,其逻辑与资本市场的“去杠杆”相似,先减负,留空间。

综合来看,这场“外卖大战”检验了企业的模式可持续性与经营韧性。供应链型企业依靠规模效应获利;品牌防御型企业靠克制守住溢价;直营型企业则通过结构调整争取喘息时间。

这也揭开了一个表面的悖论,外卖订单和交易额的整体上涨,却并没有让所有人受益。一端,是蜜雪、古茗这样的规模赢家;另一端,则是利润被压缩、甚至被迫关停的门店。

面向下半场,各大品牌的突围路径正在收束为三条主线,向内、向下、向外。

向内,即提升效率与产品力。霸王茶姬将推出4.0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并升级茶叶、奶源、糖浆等核心原料;奈雪的茶则优化存量、调整店型结构,探索更轻盈的经营模型。

向下,是深耕存量,尤其是下沉市场的渗透。一二线趋饱和,蜜雪、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均释放了对低线市场的布局意图。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开多少店,而在于能否提升加盟商盈利水平、缩短回本周期,确保扩张可持续。

向外,则是拓展边界。国内市场进入红海,出海与品牌IP延伸成了头部共识。蜜雪已在海外开出4700家门店,重点深耕东南亚,并着力打造“雪王”IP。

这场外卖驱动的价格大战,与其说是行业盛宴,不如说是一轮加速“清场”的竞赛。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迫使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让那些真实的结构性优势与短板暴露出来,泡沫逐渐被挤干。

未来能够活下来的,不会是沉迷短期流量狂欢的投机者,而是那些能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价值、为加盟商保留利润空间,并具备清晰战略与调整能力的长期主义者。

奈雪财报中提到的28亿元现金储备,是其在调整期的重要筹码;而对王鹏和张晴来说,他们更期待的,是补贴退潮后,品牌方能带领他们走出价格战的泥潭,重回一场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受益的价值之战。(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盛和汤龙:零售数字化,开启经营导航

  • 叮咚买菜规模创新高:三季度GMV 72.7亿元,全年预计新开仓110个

  • 今年已涨薪2次!京东4000名采销“新兄弟”能否为直播电商破局 作者

  • 勇于改变,拥抱回暖:北京连锁与物流协会携手行业企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