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1600篇原创文章
无论SKP是否会被卖,高端消费都已经换了个玩法。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1
SKP“要卖了”?
2025年3月底,一则关于SKP可能被出售的传闻,在业内迅速发酵。
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具代表性的高端商场,北京SKP一直是奢侈品零售的风向标。这座承载着“亚洲奢侈品销售冠军”称号的购物中心,在过去几年间,不仅稳坐中国高端零售市场的龙头地位,更被视为全球奢侈品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关于SKP可能被出售的消息,还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3月31日晚,有媒体援引彭博社消息称,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博裕资本接近达成协议,或将出售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包括管理和运营SKP旗下的高端商管业务,以及出售华联SKP旗下实体商场资产。
尽管这一消息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足以让外界对当前的高端消费市场产生新的疑问。
也有媒体向北京华联求证,一位北京SKP内部人士表示,目前暂未收到类似消息。
SKP是否真的要卖?如果这座“亚洲奢侈品之王”都撑不住了,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是否真的出现了结构性下滑?这些都是业内人关注的核心问题。
SKP的风吹草动,映射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的命运,也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风向标,承载着中国富裕阶层的消费升级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SKP前身是北京华联集团与中国台湾新光三越在2005年共同成立的华联新光百货(北京)有限公司。2007年,首家旗舰店“新光天地”在北京开业,引入Prada、Gucci、Chanel、Fendi等多个品牌的旗舰店。
曾经,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快速增长,奢侈品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5%。
SKP的故事曾是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佳注脚。
2007年开业以来,这家原名"新光天地"的百货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在2020年以175亿元销售额超越伦敦哈罗德百货,成为"全球店王"。2023年,其销售额攀升至265亿元,单平方米年销售额超9万元的成绩依然令全球同行望尘莫及。
但如今,这个昔日的“神话”似乎正遭遇现实的冰冷。
从业绩来看,SKP的增长已经开始放缓。2024年,北京SKP的销售额从2023年的265亿元下滑到220亿,减幅高达17%。而相比之下,同样主打高端消费的上海恒隆、国金中心等,也在经历类似的业绩下滑。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高端消费的黄金时代,正在经历一场明显的降温。
2
业绩分化?
2024年年底,贝恩公司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18%-20%。其中,腕表市场受影响最大。
一位曾在SKP奢侈品牌门店工作人员表示“过去,我们的VIP客户每年固定消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冲着限定款、稀缺货去抢购。但去年以来,很多老客户的购买力明显下降,甚至有人开始关注折扣和促销。”
消费行为的变化,使SKP在运营策略上不得不调整。
从过去的“只做高端、不谈折扣”,到如今的“增加体验业态、强化线上引流”,SKP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但在市场环境趋冷的背景下,这些调整是否足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商业地产分析师王明指出。"一线城市的高净值客户仍在,但二线市场的消费力明显跟不上了。"
这种分化背后,是整个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变化首先体现在富豪们的钱包流向。
胡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千万资产家庭的奢侈品支出占比从18%降至12%,而医疗、教育、高端旅游等支出占比升至39%。"真正的富豪不再需要通过奢侈品证明自己。"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李雯说,"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健康、子女教育和私人体验上。"这种转变在SKP的珠宝腕表区尤为明显——曾经门庭若市的柜台,现在常常门可罗雀。
高端消费人群的消费信心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到资本市场的波动,再到出国旅游恢复,都在重塑高端消费者的可支配支出。
过去几年,很多人把买包买表当成“保值投资”,如今“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使他们更加谨慎。
中产阶层的消费降级更为明显。
麦肯锡调研显示,年收入50-100万的人群2023年奢侈品预算削减了23%。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张婷坦言:"以前买LV是'奖励自己',现在更倾向小众设计师品牌,或者去二手平台淘。"这种趋势催生了红布林等二手奢侈品平台的爆发,2023年其交易量增长达40%。
更大的冲击来自免税渠道。
2023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到了437.6亿元,同比增长25.4%,购物人数约达到了675.6万人次,增长了59.9%。"同样一款卡地亚手镯,SKP卖15万,海南免税店12万,欧洲可能只要10万。"代购小王说,"消费者现在比谁都精明。"这种价格敏感度的提升,让传统高端百货的商业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买得起的嫌不够独特,买不起的转向二手。"时尚博主包先生的分析一针见血。
与此同时,超高端品牌如爱马仕却依然保持增长,百达翡丽等顶级腕表在市场上需求旺盛。"市场正在从'炫耀性消费'转向'理性升级'。"贝恩咨询合伙人李薇指出,"只有真正具备稀缺性的品牌才能持续增长。"
3
奢侈品的下一站:中国市场何去何从?
尽管高端消费整体遇冷,但这并不意味着奢侈品行业会一蹶不振。相反,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阶段。
首先,高端消费正在“分层”。顶级富豪的消费力依然坚挺,他们仍然会买最贵、最稀缺的产品,比如爱马仕的顶级皮包、百达翡丽的限量款手表。但中产阶级的奢侈品消费则趋于理性,更加关注性价比。近年来,二手奢侈品市场的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其次,奢侈品牌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中国的年轻一代消费观念更加开放,他们可能不会一掷千金买一个包,但愿意花钱在生活方式、潮流文化上。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LV、Dior等品牌纷纷推出运动鞋、联名款、潮玩等产品,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
最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格局也在变化。过去,奢侈品消费高度集中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但如今,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潜力正在被挖掘。成都、杭州、深圳等地的奢侈品销售额增长明显,奢侈品牌也在加速布局这些城市。
如果说,SKP的潜在出售是一个信号。
业内普遍认为,奢侈品的购买逻辑,正在从“炫耀式消费”向“理性价值消费”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奢侈品的长期价值,而不是单纯的品牌溢价。
与此同时,海外奢侈品市场的吸引力也在增强。
2024年,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境外奢侈品价格优势再次显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出境旅游时购买奢侈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奢侈品市场的消费占比已回升至40%。
今天的奢侈品市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涨不跌”,消费者更加理性,品牌也必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奢侈品仍然有市场,但它的逻辑已经变了——过去是“谁有钱,谁买”,如今是“谁有钱,谁愿意买”。而这个“愿意”,取决于品牌是否能带来真正的价值,而不只是一个logo的溢价。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奢侈品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成熟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未来,真正能留住中国消费者的,不是涨价和营销,而是品牌能否提供真正的文化认同感和独特体验。
无论SKP是否会被卖,高端消费都已经换了个玩法。(灵兽传媒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