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兽原创

通胀还是通缩:2023的中国零售业难在哪?

2023-03-10 20:57:50本站原创 · 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281篇原创文章

无论通胀还是通缩,对零售业都是不利的。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1


2月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和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数据出炉,引发业内对通胀还是通缩的讨论。

但无论通胀还是通缩,对零售企业而言可能都不是好事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PPI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

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认为,目前通货紧缩风险远高于通胀风险。

早在去年12月,华兴资本就曾在《中短期内,通缩的风险会更高》中提及,由于经济复苏面临持续挑战,总需求不足短期经济工作的最主要矛盾,通缩风险高于通胀风险。

李宗光认为,通缩预期一旦形成,其危害比通胀更大。“一旦形成自我实现的预期,再打破这一预期,将付出数倍的代价。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根治通缩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

同时,李宗光警示,“通缩预期和社会信心不足下,我们面临信贷塌方和日本化等风险,应高度重视。”

疫情三年,对社会信心和预期的损害是深刻的和结构性的,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自然结束。

他呼吁,应及时出台一揽子措施,扩大总需求,重启经济增长。

民生证券的研报也强调,疫后消费需求修复并非一蹴而就。“2月CPI‘通缩’有三层原因:春节错位影响,短期供需修复节奏差异和居民收入预期有待进一步夯实。”

在研报中,民生证券表示,参照海外疫后经验,消费后续动能与居民就业工资预期紧密相关,而这有赖于宏观层面能否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动能,或许2023年地产表现取决于消费后劲有多强。

民生证券认为,2023年到底是迎来一场通缩还是通胀,关键在地产能否企稳,更在于地产在多大程度反弹。“房市企稳对于避免中国经济后续滑入实质性通缩的风险意义重大,这也意味着,房价指标或许能够为观察后续消费的持续性提供较强的参考。”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通胀压力相对温和,同时不太可能进入通缩区间。当前的物价水平对宏观政策不会形成掣肘,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仍有望继续发力。

2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很多人担心国内发生通货膨胀,而中国实际上陷入了通缩,只在食品、能源等领域发生结构性通胀。

事实上,在食品领域已经开始了一轮“涨价潮”。

1月29日,有经销商称按照“华润怡宝关于经销商终端价格调整通知”,怡宝纯净水自2023年3月1日起,上调一元一件。

电解质水代表品牌宝矿力近日也宣布将在4月1日起陆续调价。其中,500ml装产品更是自2000年以来,时隔23年首次上涨,上调幅度约为0.5元/瓶。

2023中国零售创新峰会暨小业态发展大会将于5月22~24日在无锡举行,为行业与企业找寻新动力、探索新活法。了解详情请扫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此外,均瑶“味动力”、娃哈哈八宝粥系列等也都全面涨价。均瑶健康2月12日宣布,将对“味动力”品牌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约为3%~6%不等,新价格2023年3月1日开始实施。涨价原因是主要原材料、运输、包材及辅材等成本的持续上涨。

从2月起,娃哈哈经典产品360八宝粥系列、280八宝粥系列产品全面涨价,涨价幅度每箱2元。

当然,这一轮涨价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通胀到来,但不排除这种涨价的情况,在其他行业出现。

通胀是一个过程,是指物价水平持续性的上涨。如果其他多个领域也持续出现涨价情况,那么通胀风险将进一步增大。同时,市场对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一定预期。

本轮食品领域部分商品涨价,从内部而言,提价可以给公司带来相应的利润;从外部看,成本的增加,让有调价底气和实力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受海外通胀影响,中国对粮食、能源等资源进口依赖程度深,输入型通胀压力很难避免,同时叠加人民币贬值,普通百姓实际感受到的生活成本在显著提升,生活负担加重。原因是,普通百姓的收入并没有提高。

近三年国内疫情管控,经济衰退等原因,反而致使大多数居民收入下降明显,进而引发需求不足,国内通缩显现,企业不得不降低生产规模以重新达到供需平衡。

即便2022年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66万亿,比2021年238.29万亿,多了28.14万亿,涨幅达到了11.85%。

但这28万亿,是否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一轮活力?

中国去年的经济总量同比仅上涨了6万亿,投出了28万亿,最后只看见6万亿的水花。

但2022年也未见明显的通胀,全年通胀仅为2%。今年1月的CPI为2.1%,似乎并不高,但实际生活中,大家却发现物价悄悄涨了起来。

货币超发要引发通胀,需要超发的货币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超发的货币拨入了财政,由财政直接支配,统筹协调抗疫等活动。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央行印钞支持政府以贷养贷,以维持政府运营。即便国内确实在放水,但均被不断叠加的债务吞噬,并未进入流通市场。

未来,不排除这种趋势还会继续。

3

“无论通胀还是通缩,对零售业都是不利的。”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灵兽》表示。

柏文喜认为,在通胀情况下,表现为商品价格普遍的大幅上涨,在货币贬值预期之下,可能会引发抢购潮,会透支购买力,进而引发市场的大幅波动。

“如果是通缩,商品价格大面积下降,引发消费收缩,导致零售企业利润空间降低,进而使得生产积极性不足,也会促使消费和零售企业业绩的下滑。

2023年,中国零售企业面临的是整个经济预期的下行和消费不振的大环境。 

在此种情况下,零售企业销售上不去,但包括租金和人力等在内的总成本却在上升,零售企业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必须保持一定的业绩增速,才能够可持续生存。
“这才是目前中国零售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 柏文喜称。

更为关键的是,受疫情影响,近年线上业务对线下业务挤压和替代非常厉害,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线上消费习惯。

而且线上零售在价格和方便性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实体商业的份额逐渐被线上零售挤占和分流,毛利空间也严重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生存和实现企业业绩增长等都是很大难题。”

绿城超市董事长田建忠对《灵兽》表示,“近期和几位企业家沟通,大家面临的问题几乎都一样,门店销售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老板们对未来感到担忧。”

他认为,2023年,零售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市场低迷,销售增长乏力。

造成市场消费能力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由于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周期和三年疫情叠加等因素,宏观经济遭受重创。虽然疫情管控已全面放开,但是,除了文旅行业快速复苏外,其他行业还没看到复苏的迹象。

二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信心不足。

三是,各类专业店、折扣店、线上等渠道分流,对实体门店冲击日益加剧。

田建忠表示,要采取措施应对。

首先,老板们要坚守信念,奠定信心。当宏观经济层面出现问题,特别是业绩下滑严重的时候,一些企业负责人就会自乱阵脚,出现有病乱求医的现象,到处找师傅,对企业进行盲目调整,往往会事倍功半。

“作为企业一把手,不要被眼下的困难所吓倒,只要消费者在,需求就在。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消极的思想。”田建忠表示,“要学会在红海中寻找蓝海,要冷静分析自身企业面临的问题有哪些?精细化管理是否做得扎实?包括商品力、运营能力。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水平是否匹配?供应链建设空间有多大?线上渠道能力如何?”

第二,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者消费方式也在变。

因客而变不是口号,而是未来零售企业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从卖场氛围、商品组合、营销方式和售卖方式入手,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也就是变促销为营销,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商品与服务。

第三,加强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

企业竞争的表象是价格,但实质是运营成本。数字化建设和组织建设、流程再造是获取成本优势的必要途径。

“企业拥抱互联网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营销方式和线上线下融合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无论是自建渠道还是跟第三方合作,根据自身企业情况,都要把它做好。这是大趋势,要顺势而为。”田建忠称。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当下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对内,消费不振,普通百姓收入没有提高;对外贸易也不容乐观。

说得更直白一点,过去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国家,给中国提供了市场,现在这个市场在萎缩或规模大幅缩减,需求就逐渐没有了,或者有其他国家逐步替代了中国,中国的商品就没地方卖,经济就起不来了。

这就导致一个后果:东西生产很多,但卖不出去,只能降价。但降价并非一件好事,如果所有商品都在降价,人们的日子也一定不会好过,因为工资也不会涨,这就像是一个无休止的内卷。

零售企业自然也不会有好的业绩,即便中国经济在复苏,但也还需要时间。对零售企业而言,在积极拥抱变革的同时,谨慎一点或许会更好些。(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新春献辞|这当然是历史的节点

  • 今秋什么时间吃蟹最佳?盒马发布《2022年大闸蟹赏味时刻表》

  • 东方甄选独立App上线,新东方认真“单干”能成吗?

  • 认养一头牛IPO疑云:3年砸10亿销售费,靠“忽悠”撑起185亿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