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一个改变创造了近150万利润:微利时代超市要做好降本增效这门功课

2022-11-03 09:24:59龙商网超市周刊 ·

导读:AI视觉秤一经问世,就成为寒冬中商超降本增效的利器,但由于参与企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产品鱼龙混杂,给商超选择带来困惑,甚至可能“踩雷”。真实情况如何?来听听一线零售人员的声音。

“引入北京融讯科技在银台使用的AI视觉秤半年来,平均每家店每月能节约包括人力成本、耗材费用在内的各种成本数万元,最快2-3个月就能回本。”近日,湖南丰彩好润佳IT总监陈军军,向龙商网&超市周刊透露了他们引入AI视觉秤去掉称重环节的良好效果。

虽然生鲜视觉秤降本增效效果显著,但根据零售企业的反馈,设备上线并没那么简单。丰彩好润佳就坦言,他们正式引入前会进行测试,选择市场上多个类似产品试用并对比,最终决定引入算法领先、产品稳定、服务一流的融讯伟业合作。

正如该零售企业所言,龙商网&超市周刊认为,由于当前零售称重市场还不完善,企业技术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鱼龙混杂,商超选择确需提高辨识能力,同时避开“雷区”。

具体来看,市面上AI视觉秤基本上分为两大阵营,北京融讯银台模式和传统价签秤制造商等硬件厂商称重模式。一类以融讯伟业为代表,有核心算法和AI技术专利,依靠强大的团队和雄厚技术实现了软硬件一体、银秤合一,这类产品落地快、技术标准高、后续服务完善;另一类由硬件厂商转型而来,但由于没有AI人才支撑和缺少核心技术,只能放在对识别率要求不高的称重台,产品性能差,除了称重员不用记条码,对降本增效帮助不大。

“当前,AI视觉秤市场处于混乱的战国时代,给商超选择增加了难度。未来3-5年视觉秤替代传统价签秤是必然趋势,这也是视觉秤及其解决方案的终极价值。”融讯生鲜视觉秤创始人韦平认为。

01

视觉称重,鱼龙混杂


农产品同一批次大小、成熟度差别很大,更何况不同季节、产地形态各异,想要精准识别并不容易,同时还存在同类品种外形相似的情况,比如都是红富士苹果,外形差不多,但由于产地、规格不同价格差异较大。

这都需要扎实的底层AI技术支撑,并通过模型持续升级、实时训练学习不断进化。所以,视觉秤的核心价值在于机器视觉技术,没有AI视觉技术就是一台升级版的传统标签秤。

也因此,诸如AI视觉技术之类的底层核心技术,是区别厂商产品优劣的关键。但由于视觉秤市场起步不久,准入制度并不完善,再加上行业内卷、盲目跟风,目前市面上的视觉秤产品良莠不齐。

总体来看,一类是有核心算法和AI技术专利的。这类厂商很早就嗅到了零售称重变革的风向,因此起步早、积淀深厚,他们依靠强大的团队和雄厚技术实现了软硬件一体,产品落地快、技术标准高、后续服务完善,以融讯为代表。

另一类由硬件厂商转型而来,也是模仿者、抄袭者。他们大多没有视觉技术支撑、属于传统的‘标签秤+图片库’模式,硬件厂商以每台几百元的价格从算法公司购买静态图片库,然后低价冲击市场。

但此类产品无法支撑生鲜全品类收银台结账,产品不具备学习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识别率也会逐步下降。同时,硬件厂商一旦与算法公司合作出现问题,或者因专利侵权,都有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商家在选择AI视觉秤时,切莫贪图一时便宜。

事实上,商超选择什么样的产品,自己也深有体会。湖南丰彩好润佳IT总监陈军军坦言,正式引入前,公司同时对接了好几种同类产品,除了融讯还有其他几个品牌,“但经过几个月的测试比对,我们发现其他品牌表现不是很好,有些缺陷,所以最终选择了融讯。”

在视觉秤发明人韦平看来,“只要一款产品有巨大的市场和商业价值,一定会有众多玩家进入。”

这必然会导致市场上此类产品良莠不齐。

视觉秤该怎么选择?

02

本质区别,三大优势


早在几年前,有着20多年零售从业经验的韦平,在感知商超行业将要转型升级后就锚定生鲜称重环节,在和团队经过3年多技术攻关后,率先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生鲜视觉秤”,助力商超变革生鲜结账模式。这让他和融讯,成为引领超市生鲜称重变革的领航者。

 融讯伟业AI视觉秤

具备先发优势,再加上后天积累,融讯生鲜视觉秤和市面上众多的模仿者有本质区别。

一是技术优势。

区别于硬件厂商没有核心技术、简单的“标签秤+图片库”模式,融讯伟业AI视觉秤真正拥有自主研发的AI视觉技术和算法模型,也是视觉秤发明专利的拥有者。

首先,融讯对商品识别的底层研究已超过4年,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其次投放设备时间早、落地门店多,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不同形态的商品数据积累回流供智能系统学习,数据量越大机器识别就更精准,因此融讯AI视觉秤能够支持不同形态、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产品识别;再者是算法模型优化,融讯产品的算法模型基于设备终端加上云端的双重学习方式,实时更新,包括准确识别外观有细微差别的商品。

二是团队优势。

商超品目繁多,经营复杂繁琐。纯技术企业不了解零售,难以解决行业痛点,零售企业自身又没有能力和资源开发产品,这就需要既懂技术又熟悉零售的人操盘。

据了解,融讯团队由零售行业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组成,这是同类竞品难以匹敌的。比如,融讯伟业AI生鲜视觉秤创始团队由深耕商超20余年的零售专家和拥有10年以上顶级计算机视觉专家组成,既懂技术又熟悉零售。用创始人韦平的话说,“我是在给自己研发产品。”

三是服务优势。

落地使用AI生鲜视觉秤,不是简单的替代,会涉及到零售企业整个营运流程的再造。比如收银员操作方式的改变,而顾客也会在刚开始找不到称重秤台时有点懵。所以,要加快设备落地速度,需要有专业的系统化服务。

“一般销售硬件的厂商,只关注把设备卖出去,或交给代理商,最多上门安装一下。”韦平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这类代理商和我们有很大区别,我们对商家服务包括从落地培训到流程再造、顾客教育以及24小时不间断贴身服务。

融讯通过组建专业售后服务团队,开展现场和远程培训,从人员配备到经验支持再到培训教案,录制专业视频培训资料,让商家快速上手。

融讯伟业AI视觉秤自2020年问世以来,连续两年获得中国零售博览会创新大奖、中国智能零售大会金奖等。产品投放市场两年来,包括北京物美、京客隆、超市发、山东家家悦、山东全福元、深圳天虹、广东嘉荣、湖南佳惠、湖北雅斯、甘肃新乐、新疆汇嘉时代等过半数超市百强大型连锁商超引入使用。

 融讯伟业AI视觉秤在商超使用

03

一线反馈,真实体验


融讯AI视觉秤,不同商家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体验。

比如被誉为“最美超市”的湖北雅斯,今年初引入了融讯生鲜视觉秤。

雅斯IT总监杨霖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之所以选择融讯,雅斯主要考虑功能完善性、识别准确率、识别速度等,“一是因为融讯做银台解决方案是最早和最成熟的,二是方案更全面,比如产品在自助收银区、称重台和收银台可以一机多用,三是识别率等各项指标都不错,比如和我们原来使用的某品牌产品相比,融讯视觉秤的识别速度快了20%-30%。”

根据杨霖反馈,融讯AI视觉秤给雅斯带来的最直观变化,一是效率提升了,顾客不用称重台前排长队,收银效率比扫码有明显提升;二是节省成本。

“一家社区店,1000-2000平米,通过引入融讯生鲜视觉秤,至少节省三个称重员。而三个称重员在宜昌当地月工资约1万元,一年下来就是12万。”杨霖说,再加上拆除称重台、耗材类等此类成本的节约,不到半年就回本了。

现在,雅斯旗下约15家社区店都引入了融讯生鲜视觉秤,1个收银台配备1台视觉秤,主要覆盖蔬菜、水果和干杂等。

记者简单地算了一笔账:按2000平米卖场计算,使用生鲜视觉秤一个店能减少3名称重员,按每人每月4000元工资算,一个店一年节省14.4万元人力成本,10家店就是144万,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利润。

融讯生鲜视觉秤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节省人力成本。

湖南丰彩好润佳已成立二十余载,深耕湘楚大地,目前旗下有22家大型连锁超市。

根据好润佳IT总监陈军军反馈,截至目前,公司有6家大卖场在使用融讯生鲜视觉秤,平均每家店引入14台,接下来还将有7家大卖场将全部引入。

在他看来,融讯生鲜视觉秤对企业经营的改变是全面而显著的。

一是识别率高,“即使是新商品,机器也一次就能识别,识别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收银员操作方便,而且收银效率得到了提升,这打消了大卖场能不能在收银台称生鲜的疑虑。”

二是节约成本。

以前,在好润佳大卖场的蔬果干货区,每个称重台基本要放2-3台标签秤,一个门店要放7-8台,每台设备都离不开熟练的打秤员。

引入融讯生鲜视觉秤后,好润佳不但拆除了称重台,用来陈列商品,同时取消传统秤还能减少称重员岗位。“蔬果干货课每家店每班能节省5个人力,2班就能节省10个人力。再加上每家店节省下来的七八台传统秤的设备成本,以及耗材费用如价签纸、塑料袋等,合计每月每家店节约数万元。”陈军军说道。

节约得多,意味着回本快,根据陈军军的计算,效益好的店,2-3个月就能回本,效益差的最多6个月回本。

但最让陈军军满意的,还是改善购物体验,“减少排队时间,方便顾客。对目前的超市行业来说,通过智能化改造改善购物体验,增强消费黏性和顾客忠诚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服务上,融讯做到了全天候在线、有求必应、快速反应。比如好润佳卖场有时候7:30就开门了,但只要把问题反馈到融讯交流群里,立马就有人对接,包括晚上10:00打烊时。

未来,据陈军军透露,好润佳还计划和融讯开展数据合作,用数据指导经营,“目前在和融讯对接,比如通过数据分析一天中每个时段顾客购买频次、品种、数量等,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优化门店经营管理、提升业绩。”

说点什么... 共有条评论

热评 更多>>
  • 今秋什么时间吃蟹最佳?盒马发布《2022年大闸蟹赏味时刻表》

  • 东方甄选独立App上线,新东方认真“单干”能成吗?

  • 认养一头牛IPO疑云:3年砸10亿销售费,靠“忽悠”撑起185亿估值?

  • 大量关店 便利蜂“过冬” 曾